2023-05-20 19:21:12 来源:杭州网
家,心底深处最温暖的地方。
而这一温暖也正面临挑战——城镇化带来前所未有的人口大流动,传统家庭结构发生重大变化,家庭生活中婚姻、养老、家庭教育等问题凸显。与此同时,高压、快节奏的工作生活,也让不少人忽视了家庭的经营与建设。
(资料图片)
家庭是社会的细胞。千家万户都好,国家才能好,民族才能好。
近日,2023年全国最美家庭名单揭晓。浙江共有34户家庭,从近5亿户家庭中“脱颖而出”,夺得“国字号”头衔。
什么样的家庭是“最美”?从几个关键词,我们走近“全国最美”。
关键词:家国情怀
“马边支教,去不?”“去!”绍兴英语教师沈杰至今还记得,电话那头妻子王怡干脆的回答。2018年,绍兴市越城区第二批援彝支教选派工作启动,仅一个电话,同为教师的夫妻二人便达成“携女儿一起转学远赴马边支教”的共识。
四川马边彝族自治县,彼时还是国定贫困县。扶贫先扶智。此后4年,两人先后两次向组织请缨,举家支教。
在马边800多个日夜,夫妻俩创设情境教学、设立“小红花”奖励机制等教学形式,同时打造“鲁迅”教学品牌,分享优质教育资源,留下了一支“带不走”的优秀教师队伍,为少数民族孩子走出大山看世界点燃了一盏灯。
家是最小国,国是千万家。中国人历来有家国情怀,“最美家庭”更是以“小家”写“大爱”,用行动与坚守厚植家国情怀。
过去3年,面对疫情,广大医务工作者始终战斗在第一线,守护着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。舟山市妇儿医院医生“夫妻档”孙运明、唐禹馨也是诸多“白衣战士”中的一员。
得知需要医务人员支援的消息,刚下手术台的孙运明立即报名。他说:“我是党员,我先上!”妻子唐禹馨也多次进入疫情突发病房。受父母影响,儿子参加完高考,也加入了核酸检测志愿者队伍。
在有需要时,杨东霞一家同样第一时间选择站出来。杨东霞是杭州一名普通社区党员,疫情期间,她积极投身社区志愿者服务,岗亭执勤、为居家隔离的邻居购买生活物资……哪里有需要,哪里就有她的身影。与此同时,丈夫朱伯成也主动加入省级医疗防疫救援队开展“战斗”。
很多人不知道的是,那时朱伯成也才刚结束一年的医疗援赞任务回国。赞比亚地处非洲中南部,医疗条件落后,艾滋病、疟疾、霍乱等传染病高发。2020年初,朱伯成成为了援赞比亚医疗队一员,家人的支持是他安心、圆满完成援赞任务的最大动力。
关键词:互助共享
余志军说,他的家庭是一个“独特”的家庭,“独”是因为他8岁时意外失去右手,只剩独臂,“特”是因为他的妻子周利群特别优秀、贤惠。正是在她的鼓励下,两人携手开启了创业之路。他们创办的开化县视窗职业培训学校,累计培训电商专业人才2万余人次,每年带动本地创业就业400多余人,带动残疾人创业就业50多余人。
永康邮递员朱卫生30多年如一日奔走在崎岖乡邮路上,同样离不开妻子的支持。1987年,朱卫生开始负责有着永康“小西藏”之称的柏岩邮路。这条邮路长达40多公里,为了给村民们送信件要翻过3座山,走过6条山道,但他从没想过离开。山区生活不便,他还常帮村民捎带日用品、代缴话费等。这些年,朱卫生累计投送邮件150多万件,投送报刊450多万件,从未有延误、丢失、损毁的情况发生,义务代缴话费10万余元。他的背后是承担起家里所有大小事务的妻子。每天上班前,她总会帮着收拾好邮包;工作忙时,甚至当起朱卫生小助手,帮他一起送邮件送物资。
家是温暖港湾,家人的相互支持总能给予人砥砺前行的力量,也让最美”有了更多的绽放。
11600毫升、45200毫升、1200毫升……这三个数字分别是孙凌、父亲孙国华、丈夫郭震山累计献血量。在宁波奉化,孙凌一家是名副其实的“热血”家庭。早在2008年11月,孙凌通过捐献造血干细胞,挽救了一位身患白血病的年轻妈妈,是奉化第一位造血干细胞成功捐献者。
同样“热血”的还有德清市民朱秋娥一家。1998年开始,朱秋娥夫妇就一直帮助身边生活困难群体,为家乡修桥铺路、公园建设等捐资捐物达数十万元。从朱秋娥父亲到她的一双儿女,党员一家人常一起穿着红马甲做志愿服务。2019年初,朱秋娥带队成立了新市“好姆妈”爱心团。在全家支持下,四年来,朱秋娥带领团队累计开展活动1560余场,服务超260万人次,服务时长超49850小时。
阅读是台州椒江王金飞一家四口的生活方式和习惯,他们从书本中汲取力量、共同成长,也收获了良好的家风家教。身为省家庭教育讲师团讲师,王金飞专门开发了“让孩子喜欢阅读,家长怎么做”课程,把读书立人的理念传递给更多人。一家人还经常利用业余时间送课下乡进社区,积极参与家庭教育公益活动,让书香浸润万家。
关键词:代代传承
嘉兴南湖,前来瞻仰红船的党员群众络绎不绝。南湖革命纪念馆讲解员张一对红船故事如数家珍。
父亲张新志,是“红船”守船人,他守岛、护船33年。母亲徐金巧,是“红船”金牌宣讲员,红船的故事,她一讲就是30年。
在红船边长大,看着父母对红船的热爱和执着,听着动人的红船故事,大学毕业后张一也选择延续父母的“南湖情”,成为一名红船旁的宣讲员。
“我要把这一使命继承好,将‘红船家庭’这一红色基因不断传承下去。”从父母手中接过“接力棒”,张一说,自己要像父母一样,“以馆为家,以岛为家”,守护好红船,为全国各地的党员群众讲好红船故事、中国故事。
在浙江省嘉兴市,南湖革命纪念馆讲解员张一在接受采访。新华社记者 徐昱 摄
理想信念的火种,传统文化的基因就是在一个个家庭的薪火相传中,生生不息。
72岁的畲乡人雷刘文是当地有名的赤脚医生,经常无偿帮村民看病。这源于公婆的榜样力量。
公公雷马兰是景宁县第一支畲族民兵连连长,婆婆钟其花也是一名女民兵,在战争年代不惧危险,保障后勤,传递信息,老夫妻所在的民兵连为解放景宁作出了重要贡献。婆婆健在时常以民兵连的故事鼓励儿媳牢记党恩,为村民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。
丈夫雷启勋也一直铭记父亲的红色教育,收集整理当地的革命历史资料,撰写了《红寨——大张坑村的故事》,义务为大家讲述大张坑村的红色革命往事、父辈们的英雄故事。
在瑞安,郑超豪几乎无人不晓。他发起创建了 11 个民间公益慈善基金,创办崇德书院、崇德慈爱站等8项崇德公益系列事业,带动 355 位志愿者为环卫工人提供了 9 年多免费早餐,帮扶和奖励道德示范家庭等多达 200 多万人次。
郑超豪的奶奶70多岁了还会在村口搭亭,供路人遮风挡雨;父亲郑明行医,常为困难村民看病,为了让村民不再惦记欠着的医药费,父亲曾亲自烧了一叠叠赊账本,以示不用偿还。“父母和奶奶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教导我要行善助人。”郑超豪说行孝扬善是其家风,更是家人代代奉行的准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