微信“小绿书”,闭环了

2023-08-05 23:53:36    来源:程序员客栈

这是Kevin的8月第1篇分享

觉得文章不错,记得点赞&在看


(资料图)

这一次,微信真的变成“小绿书”了。

就在最近微信的新版上,发布了“小绿书社区”,用户在进入到看一看会发现以前的栏目从三个变成了4个,出现了“图片”的选项。

▲小绿书以微信视频号为主体

在今年2月份首次推出从小绿书,我就提到微信也是顺势而为,为用户主流多样化的内容。

其公众号创作者可以发布新的内容形式,图片内容。可是用户除了公众号浏览单条图片内容,就没有其他地方可以查看了。想刷刷图片内容都找不到地方。

可是预计创造发布图片内容的占比应该非常低,因为公众号一天一条或者一周一条(订阅号和服务号),主要原因是许多创作者都舍不得把图片内容当做有限的推送。

之前的内容浏览只能在公众号里面,并且不集中,用户无法体验像“小红书”那样刷内容的习惯,而微信现在给出了“小绿书”社区,自然就为此增加了新的入口。

现在8月份,内测小绿书的另一部分:图片内容信息流。同时将发布小绿书的入口和视频号绑定在一起。

虽然小绿书的发布入口还是在一个四级入口,用户进入微信需要发现再点击看一看,再选择图片才能点击发布按钮。

▲微信小绿书发布入口

要知道图片内容是微信今年2月份才开始发力,之前是没有过这样的内容形态,作为社区产品我们要关注三类用户,分别是游客(消费者)、创作者、和平台,其中三者之间的关系如下

▲三者之间关系

所以如果没有内容沉淀、以及好的内容,是没有吸引游客的,同时就没有办法为创作者带来收益,而平台就无法生产出好的内容,导致消费者离开。

小绿书正在做内容沉淀以及用户标签

因为微信以前没有给用户带过标签,最多就是在公众号创作者的时候给创作者内容标签,但是作为一个用户来说喜欢看什么内容,微信只能通过大数据分析,而在小绿书有限的内容里,让用户在有限的内容里找到自己喜欢的内容,微信小绿书采用了和小红书一样的标签选择。

▲小红书用户选择标签

从目前来看,微信小绿书是没有任何“流量扶持”的,或许在微信里已经过了流量扶持的说法,不像当初视频号刚刚上架的时候,视频号创作者获得了各种流量激励,比如创作者徽章、流量扶持周期、特定话题活动等等。

▲视频号扶持政策

现在小绿书是没有任何的流量扶持政策,PMTalk最近测试的一条小绿书,浏览量为0,在排除了平台违规之外,可以看见小绿书需要还是私域流量推送的。

▲小绿色仍然需要私域流量

现在来对比小绿书和小红书,小绿书还远远达不到小红书的效果,毕竟没有流量引入,自然就得不到创作者。

同时微信的用户画像复杂、多元,覆盖各个年龄阶段,要想像小红书那样吸引用户浏览、创作还是很难。这也造成小绿书难以生产像小红书那样高质量的图片内容。

小绿书的灰度功能,也是在给自己打造内容沉淀,未来相信会围绕图片内容提供系列工具,比如小红书就有的PK、投票工具,增加小绿书图片内容社交性。

这些小工具都方便了图片内容发帖人生产内容。

▲小红书投票工具

张小龙说:有什么喜欢或不喜欢的功能,欢迎提提

就在小绿书更新后,张小龙也开始让IT互联网那些事儿博主在网上号召“看看用户有什么喜欢的,什么不喜欢的。”

我截图了评论区热门的内容,给大家分享下用户希望的“主流微信功能”

集中在朋友圈置顶、朋友圈发live动图、朋友圈评论带图、朋友圈可以编辑这些,虽然置顶功能已经有了,但是可以看到非常多的用户仍然没有被灰度到。

提到live动图,顺便有一个经典的问题:微信头像为什么不支持GIF?

记得有一次在微信公开课上,张小龙说每天都有1亿人教他做产品,而现在他竟然主动找用户提及建议、和用户需求,也是非常少见的一次了。

可以看见微信随着迭代也顺应潮流,功能更越来越多,从简单的语音、文本聊天,到现在支持音频、图片、短视频、直播,本身就变得越来越臃肿了。

让用户告诉什么功能可以取消,才可能获得一些感性的需求。因为作为微信的产品经理,已经除了数据之外没有办法获得一些感性需求了。

这也是为什么我见过一些产品团队负责人,会要求产品经理每天去阅读用户反馈至少10条,随时把握一些产品感,知道用户需要什么。

做产品经理一定要客观,但不能缺失感性

随着功能越来越多,逻辑越来越复杂,产品经理还真的没有办法顾忌全面,因为系统越复杂,会分配给多个产品经理完成,其中还会有C端、数据、B端产品经理等等,这些产品经理都会划分产品框架的某些或者某个功能模块。

不是亲自己负责的,自然就不清楚其中的逻辑了,所以需要获取到用户的需求,而不是产品经理或者内部人的需求。

今天的分享就在这里。


一套专注产品设计的电子刊

讲解了需求调研&用户研究、功能减法、组合、微创新、迭代框架的5个步骤。每周更新2-4节,是一套非常好用的产品设计方法论。

电子刊新书:累计20万字,8个章节,一个简易设计方法

关键词: